一直以來,營養學家告訴我們低脂食品有助預防乳癌,但在去年冬天,美國女性健康研究所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同一時期,兩份有關深海魚肝油Omega-3的科研報告同時出爐——美國醫學研究所聲稱Omega-3對於促進人體健康沒有太大幫助,而哈佛大學的研究卻發現魚肝油有助預防心髒疾箔…
吃什么?這是人類面臨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在遠古年代,人類沒有“專家建議”的幫助,自主地決定吃哪些食物來生存和發展。到了現在,“專家建議”充斥現代人的生活,我們反而卻不知道究竟該吃些什么了。
在美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食物”開始漸漸從超級市場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營養”。“雞蛋”、“早餐麥片”和“曲奇餅”等熟悉的食物名稱日益式微,充斥顧客眼球的是“纖維”、“膽固醇”和“飽和脂肪”等營養學名詞。這些營養成分變得比食物本身還重要,因為營養學家告訴我們,它們才是真正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
現代營養學三大誤區:
誤區一:“吃食物”就是“吃營養”?
“營養”這個概念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形成,英國醫生威廉·普勞特首先把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定義為三大“營養素”。
到了十九世紀末,波蘭化學家卡什米爾·芬克發現維生素。在此之後,營養學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到了二十世紀末,營養的重要性甚至開始超越食物本身。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食物之間的差別只是在於其所含的營養的差別,他們吃的是營養,而不是食物。
要了解營養學,首先要明確一點——營養學不等於營養。人們對於營養學有一種普遍存在但未經證實的設想,即了解食物的關鍵在於了解其營養成分。
由於相對於食物來說,營養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的物質,因此科學家(包括采訪科學家的新聞記者)總想揭開其神秘面紗,把食物的真正實質展現在民眾面前。既然吃的是看不見的營養,人們自然需要大量的“專家建議”。
誤區二:進食就是為了健康?
第二種普遍存在但未經證實的設想——人類進食是為了維持和促進健康。
古希臘“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這句話體現了這種設想。但是,人類社會並非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持有相同的觀點。有一些民族認為進食的目的是為了享受,或者是進行社交。這些民族最重視的不是食物內含的營養成分,但是他們的身體同樣很健康,甚至比講究營養的美國人更健康。
這就出現了一種自相矛盾的現實:那些進食各種各樣“不健康食物”的人,在很多方面卻比美國人更健康。這至少引發一個疑問:我們一直以來堅信的“營養學”是否真的對我們有益?
誤區三:各種食物沒有本質差別?
現代營養學另外一個潛藏的嚴重缺陷在於:它無法把各種食物從本質上區別開來。在營養學家的顯微鏡下,魚肉、牛肉和雞肉都是傳遞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運輸系統,它們的區別只是各種營養成分的多少。同樣,加工食品和天然食物本質上的差別在他們眼裏也不複存在,兩者的差別在於營養的數量上而不是本質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