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分析大腦在何時何地會活躍。最近,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使用了腦皮層電流描記法,這是一種用臨時放置於大腦皮層表面的電極陣列來監測大腦的技術。 “腦波解碼分析其功能,通常集中於大腦的哪個部位、什麼時候產生活躍。”醫學院的埃里克•里奧薩德說,而分析大腦活動的頻率、波長為研究腦生理學提供了除腦電圖(EEG)、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以外的第三種主要手段。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主要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的血液動力的改變,在大腦中定位某個功能區。腦電圖則是將電極放在頭皮上,許多神經元同時放電就產生了腦電波,經過聲光能量以及腦電圖機放大後記錄在專門的紙上,得出一定波形、波幅、頻率和位相的曲線即為腦電圖。放電頻率決定了大腦活躍頻率或波長,這是可以用赫茲或秒週期來計量的。腦電圖對癲癇診斷價值最大,用腦電圖監控外傷或癲癇病人的意識,可以幫助確定診斷和分型,對診斷腦腫瘤或損傷有一定幫助,通過聲光音療育也可用來研究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相比於腦電圖,腦皮層電流描記法能直接記錄來自大腦皮層的腦波數據。在臨床上,里奧薩德和其他神經外科醫生用這種方法來鑑別抗癲癇藥物作用源區,繪製出這些區域以便通過外科手術清除病灶。得到病人允許後,他們將電極陣列放在癲癇病人顱骨以下的大腦皮層表面,監控大腦活動波譜,以找到抗癲癇藥物在大腦中的作用源區,與傳統的腦電波監控手段相比,這種方法獲得的結果要更加詳細。 【更多分享】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